【展览资讯】展讯|"似水流年"中国水彩画收藏展即将在市南政协文史馆开展
11月27日,“琴屿微澜”系列艺术活动将迎来2024年度
本次展览是2024年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也是艺术青岛国际青年艺术季的重要展览之一,展览汇集了赞一油画博物馆多年来收藏的成长于1880年至1980年一百余年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近五十位水彩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展现中国早期水彩画家面貌的一次展出。其中有早期出国留学的部分西画先驱如:李毅士(1886-1942)、颜文梁(1893-1988)、王济远(1893-1975)、关广志(1896-1958)、李剑晨(1900-2002)、倪贻德(1901-1970)、唐蕴玉(1906-1992)、张充仁(1907-1998)等多名在西画东渐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卓有成就的本土水彩画家,他们的作品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比如本次展览展出的这个时期的画家包括:张眉孙(1894-1973)、胡伯翔(1896-1989)、李咏森(1898-1998)、谢之光(1899-1976)、杭樨英(1900-1947)、潘思同(1904--1980)、宋步云(1910-1992)、甘长岭(1911-1991)等。这两批艺术家共同造就了中国水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让水彩由此登上了中国美术的大舞台。
除了这个时期的水彩大家们的群星闪耀之外,伴随着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起来的画家又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画家如:冯法祀(1914-2009)、穆家麒(1917-2011)、涂克(1916-2012) 、哈定(1923-2004)、于长拱(1930-1962)、朱乃正(1935-2013)等等,他们的作品也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建筑设计师与美学理论家如林徽因、蔡仪、刘凤兰等人的水彩佳作。
此外,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出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青岛水彩先驱吕品(1918-1990)、晏文正(1926年出生)、陶天恩(1927-2009)三位先生的绘画作品,中国当代水彩画界引领性画家、青岛籍艺术家陈坚老师的馆藏作品,青岛水彩名家窦凤至、邵昱皓等人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当代水彩画运动的兴起,中国水彩画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黑龙江、湖北、湖南、云南、广西等地的水彩画家不仅数量庞大,且各具地方特色。此次展览亦精选了来自这些地区的知名艺术家如龙虎、陈朝生、陈流、长海、白露洋等人的作品。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著作《追忆似水年华》中,通过非线性的时间叙事手法展现了人物在不同时段的变迁,指出单一的时间或空间视角可能阻碍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变换时间和空间更加能够反映出人的全貌。同样,中国水彩画收藏特别展试图引导观众转换视角,在当代的时间与空间坐标下,全面审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轨迹,见证中国历代水彩画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革新,最终塑造出水彩画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风貌。
颜文梁《风景》 水彩 42x20cm 1941年
颜文梁(1893-1988),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梁作为现代美术的先驱,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齐名,对近世中国画坛影响深远。他的艺术道路始于传统中国画,后接触西方绘画,涉猎素描、水彩、油画,积累益深,他以西方的表现手法融合东方的审美品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画图室学习西画,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1953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出版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景》等,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
张眉孙《公园儿》 水彩 24x37cm 1970年
胡伯翔,1896-1989,名鹤翼,别署石城翁。现代画家、摄影家、实业家。江苏南京人。1913年随父来沪以绘画为业。以山水为主,也作人物、走兽 作品曾受前辈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等赞许。中国早期摄影开拓者。1928年他与郎静山、黄伯惠及北京“光社”的陈万里等人一起组织“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在“华社”,也在“上海摄影会”、“中国摄影学会”等社团举办的摄影展览中展出,并散见于《上海漫画》《时代》《中华》《良友》等刊物,并曾于《天鹏》摄影杂志发表《美术摄影谈》一文,是我国最早论述艺术摄影与绘画之不同的专论文章。
1929年蔡元培发起举办全国美展,他应邀展出《嘶风图》、《松荫煮茗图》二幅,并被聘为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审查委员。
1931年秋,为“表彰真实艺术,提高标非,使国民艺术,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性”,自费创刊《中华摄影杂志》。作为上海活跃的月份牌画家和摄影家,因其高超的画技得到英美烟公司赏识,重金聘用,成为英美烟公司广告部的挑大梁的画家,享有了许多别的画家享受不到的礼遇,是近代广告画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月份牌画独树一帜,他是唯一一位不用擦笔而使用水彩技法画月份牌的画家,而且一年只创作一幅月份牌画,作品精益求精绝质量上乘。
40年代亦从事实业,先后任家庭工业社总经理、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代表作品主要有《嘶风图》、《三叠飞泉》、《春风烂漫牧牛陂》等。同时还绘制过不少月份牌画,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挑大梁人物,也是近现代广告画数一数二的代表画家。
关广志《亭榭》36.5x26cm
李咏森《寺庙》 水彩 39x54cm
李咏森(1898-1998),江苏常熟人。中国第一代先驱水彩画家,1898年生于江苏。1924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擅长水彩画。二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历任《太平洋画报》美术编辑、中国化学工业社包装美术设计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教授、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副校长等职,并创立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1953年以来历任上海轻工业局日化公司美术组长、上海轻工业学院教授,兼任同济大学和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与上海粉画学会名誉会长,上海文史馆馆员。
李剑晨《泰安岱庙》 水彩 63x43cm 1989年
李剑晨(1900-2002)又名李汝骅,河南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被称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同时他也擅长中国画和油画,被称为“国画大师”“油画巨匠”“美术教育泰斗”。他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已近80年,为我国建筑和美术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桃李满天下,佳作迭出,着作丰盈,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李剑晨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水彩画协会名誉会长、国际水彩画协会理事、国际水彩画联盟亚洲画会主席、澳洲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倪贻德《休憩》 水彩 20×23.7cm 1940年
倪贻德(1901-1970),倪贻德作为我国第一代油画大师是早期西画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从他的才能天赋、人生经历、心智本性和禀性特点看来可谓是“文如其人,画如其心”。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追寻探索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用那纯朴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反映江南人民朴实无华的农村及城市一角的生活。
倪贻德1901年生于杭州,1919年克服了家庭反对和无力负担学费的困难考上了上海美专西画系。在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致力于西画理论研究。1922年毕业后留校并入该校俄国画家普特西斯基的画室继续研究学习。192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川端绘画学校学画。1928年回国从事美术教育。1931年与庞薰琹等人发起组织“决澜社”。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第一副院长、全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美术》杂志主编等职。曾有《西洋画概论》、《水彩画研究》等著作。对引进欧洲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和发展我国的油画事业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擅画风景,著作有《画人行脚》、《艺术漫谈》、《近代艺术》、《西洋美术史纲要》、《西洋画研究》、《西画论丛》。小说集《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百合集》等。
潘思同《上海外滩》 水彩 20x30cm 1962年
潘思同(1904-1980),广东省新会市人,是中国早期著名水彩画家之一。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科,至1925年毕业。1923年与陈秋草等在上海创办“白鹅画会”,1934年改名为“白鹅绘画初习学校”,先后在该处学习过的学员达二、三千之多,其中包括费新我等一批后来颇有成就的美术工作者,可以说影响甚大。1929-1931年他出任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教授。1935年将作品结集为《思同水彩画集》出版行世。1955年后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同时潜心于水彩画创作。1960年代开始,潘思同漫游黄山、浙东诸地,在水彩风景画上又辟新径,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表现石骨嶙峋、云气瞬变,天光瞬变的景象,运笔赋色,另辟蹊径,质感和空间感表现得明快自然,自有一种空灵秀拔之感。
唐蕴玉《秋景》 水彩 36x27cm 1956年
唐蕴玉(1906-1992)女。江苏吴江人,定居上海。为民国时期活跃一时的女画家之一。早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1927年12月22日在沪举办“唐蕴玉洋画展”。1928年与王济远、朱屺瞻、潘玉良等创立艺苑绘画研究所。东渡日本深造,作品曾入选东京展览会。1930年赴法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并先后入选巴黎的法国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及杜而利沙龙。1929年曾参加“全国首届美术展览”。
1920年代中期,初出茅庐的唐蕴玉在上海西画界崭露头角,以巾帼之笔与著名艺术家刘海粟、王济远、倪贻德等同台竞技,被誉为上海“油画四女杰”之一(其他“三杰”是潘玉良、关紫兰和蔡威廉)。至三十年代,唐蕴玉先后赴日本、法国专攻油画,艺术技法与表现力渐趋成熟,如此双重留学背景,在当年艺坛极为少见。1941年,唐蕴玉辗转香港返程上海,受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任,教授油画。四十年代于上海大新画厅举办个展。晚年移居美国。
宋步云《廊桥》 水彩 38x26.5cm 1956年
宋步云(1910-1992),别名晓初,山东潍坊人。宋步云是中国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和艺术活动家,是中国早期油画、水彩画领军人物,也是将西洋绘画艺术传播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缔造者和重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杰出的巨匠,被誉为中国气派的大师和“桃圣”。
宋步云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油画。早年就读于潍坊文华艺专、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专。1934年留学日本,193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曾在重庆参加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木刻协会”,1940年后曾执教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1946年应徐悲鸿先生之约,与吴作人等联合发起“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任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作品有中国画《人间重晚情》、《万寿图》、水彩画《静月潭》等。
甘长龄《雨中街景》 水彩 28x50cm 1950年代
甘长龄(1911-1991)出生于香港,自幼喜好绘画,后随中国水彩画先驱徐咏青先生习画,深受其中西合璧的水彩画技法所影响。后于1954年由香港迁居澳门,开始从事美术设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曾就读于香港中英英文书院。抗战期间随徐咏青习画,一九五四年移居澳门。澳门美术学院创办者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与其他艺术家创办澳门美术学院;加入澳门颐园书画会和澳门美术协会,并参加该两画会历年美术作品展览。病逝于香港。这件《雨中街景》约创作于50年代,画面描绘的是雨中的香港市集,无论是撑伞穿梭涌动的人流,还是街边冒雨买卖的商贩与顾客,都带给观众一种喧哗的市井真实。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显得逼真生动。这幅作品,属于写实之作,画家通过普通常见的画面,还原出上个世纪中叶香港的旺盛人气,带给观众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特色。整幅画面色彩沉稳准确,营造出了明朗的光影效果,朴素的画面却给人以温暖的视觉享受。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市井之中,心神俱醉,不胜向往。
冯法祀《青岛花石楼》 水彩 26×38cm 1977年
冯法祀(1914-2009),现当代著名油画家。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19岁那年(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改编为第八路军),并到过革命圣地延安。后又迁移至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0年参加抗敌演剧队,从事绘画创作活动,抗战期间曾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其爱国主义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1942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受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1946年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后,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恢复油画系主任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
曾创作《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为中国美术馆珍藏,被称作为馆藏“双璧”之一。
哈定《黄浦江码头》 水彩 27x37cm 年代不详
哈定(1923-2004),别名哈弼时,回族,江苏南京人。擅长水彩画、油画。青年时期师承张充仁先生。四十年代成为上海著名肖像画家。五十年代创办“哈定画室”,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78年开始,哈定集中精力从事水彩画人物创作。80年代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1986年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赴非洲多国考察并举行画展。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哈定画展”。1989年被聘为第七届美术作品展水彩水粉评选委员会委员。1991年赴美国,定居洛杉矶。曾著有《怎样画人像》、《怎样画铅笔画》和《哈定画选》等。作为当代水彩大家,哈定先生在中国美术界影响广泛;他的“哈定画室”,成为建国后极少的职业画家设立的私人教学机构。
吕品《江南水乡》 水彩 44x34cm 1960年代
吕品1918年4月29日生于山东牟平,8岁后来青岛接受美术启蒙,后就读于京华美术学院;曾与赵仲玉在1938年合作创办琴岛画会,成为青岛新兴美术的首个社团,并通过系列展览和研修班推广现代美术。1949年,吕品主持创办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56年应聘任教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1958年后任教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和山东艺术学院,历任才华教研室主任,美术系副主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美协第一任主席、中国美协理事、华东美协常务理事、山东水彩画创始人和第一任会长、山东科普美协名誉理事长。他的水彩风格,对青岛美术界形成了重要影响。
陶天恩《老街夕照》 水彩 53x37.5cm 1980年代
陶天恩(1927-2009),别名田恩,山东蓬莱人。曾任中国水彩画学会理事、山东水彩画会名誉会长,是青岛水彩的开拓者之一。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任绘图员。1949年任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教师,1953年任青岛市文联干事,1954年任青岛日报社美术组长,1979年任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青岛美协顾问 。1956年获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作品有《海军叔叔好》、《比比谁的碗底干净》、《宋庆龄像》等。作品《潮》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
晏文正《海滨春色》 水彩 52.5x38 1990年代
晏文正,男,1926年出生,字兆庆,斋号“侧身楼”。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境内)人。青岛水彩画的奠基人。曾任青岛教育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山东水彩画会名誉会长,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青岛画院名誉院长。擅长水彩画、中国水墨画等。晏文正先生是我国美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画家、教育家,山东水彩画奠基人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优秀艺术家”称号。作为山东水彩画的杰出代表和有力推动者,50年代起晏文正作品曾在国家及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及参加各级展览,其作品画风沉、豪放、真挚、水彩画水色饱满清新、富间境、得神韵、自成一格,中国水墨画则继传统而不为法度所拘,笔墨酣畅,澹泊天真。绘画兼容中西,广涉水彩画及中国水墨写意画等多种艺术领域,水彩画《风雨栈桥》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窗前》入选《中国水彩画》,《崂山明霞洞途中》受邀参加“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作品曾在国外展出和发表。水彩《青岛栈桥》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出版有《晏文正水粉画选》、《晏文正画集》《水彩画技法》《晏文正写生散记》等,个人传记为《追梦一生》。
本次展览展期至2024年12月31日。